西安网评:让盲人“刷脸”不应成为服务盲区

  5月13日,江苏扬州一位80岁的盲人管先生在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无法完成“刷脸验证”被拒之门外。这则新闻看似是个例,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公共服务在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当技术成为“唯一解”,而执行者眼中只剩“技术标准”时,那些真正需要服务的人,是否已被服务系统盲区悄然抛弃?(央广网)

  管先生自八个月大起便双目失明,眼球缺失的他甚至无法完成人脸识别中最基本的眨眼动作。当营业厅工作人员僵化地要求必须刷脸时,人们不禁要问,身份证已验明正身,肉眼也能辨别“人证一致”,为何还要让一位盲人强行配合机器的指令?《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十条早有规定——“存在非人脸识别验证方式的场合,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手段”,白纸黑字的条款为何在现实中成了纸面摆设?

  技术本应服务于人,却在某些场景下异化为冷漠的铁栅栏。从要求病重者“亲自到场”到“证明我妈是我妈”的荒诞要求,类似的剧情一再上演,表面是严守规则,实则是服务意识的缺失。人脸识别技术固然能提升安全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万能钥匙,甚至为了追求技术便利而舍弃人的基本判断能力,这样的“便利”是否反而成了障碍?当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被迫与机器“对视”时,技术的冰冷与人性的温度已形成刺眼的对比。

  公共服务的设计需要“弹性”,更需要“人性”。制度的刚性固然不可动摇,如果执行者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在执行中变形走样出现盲区。正如《办法》第五条强调的“处理残疾人、老年人信息时必须遵守无障碍原则”,现实中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核验、线下补充材料等方式破解技术困局。试想,倘若营业厅在刷脸失败后,能主动开启辅助通道,或许这场“人机对峙”本就不会发生。

  城市的文明高度,往往藏在细微处的人文关怀里。地铁站的盲道是否畅通、医院的绿色通道是否敞开、残障人士的证照办理是否顺畅……这些细节拼凑出的不只是服务的成色,更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公共服务若只盯着效率优先,而忽略了对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这样的“进步”反而会加剧数字时代的割裂感。毕竟,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从不在于技术跑得多快,而在于是否有人愿意为走得慢的人停下脚步。

  技术的发展不应成为弱者的门槛,公共服务的价值恰恰在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当扬州这位盲人站在营业厅里与机器“较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困境,更是一场关于公共服务盲区的集体叩问——是让技术定义人,还是让人定义技术?答案不言自明。毕竟,再精密的技术也是人造的产物,而人性的温度,才是公共服务永不褪色的底色。

  李赛、张天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