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首都千万市民的日常用水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晨曦微露,北京密云水库,碧波如镜。

一艘执法船划破平静的水面,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水上执法分队队长崔小军站在船头,目光如炬。

21年党龄、20余载扎根家乡,这位50岁的“老保水人”用脚步丈量着188平方公里水域,将青春与热血倾注于首都的这盆“生命之水”。

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供应着千万市民的日常用水。每年4月至9月禁渔期,水面巡查任务尤为繁重。崔小军和队员们每天要在湖面巡逻五六个小时,足迹覆盖每一处湾岔。

盛夏烈日炙烤,寒冬冷风刺骨,遇上七八级大风时,浪头如猛兽般扑向船身,他和队友们便不得不紧急避险。

执法船划过水面,偶尔惊起几只鸬鹚,留下一串涟漪。但崔小军的眼神始终警觉——他深知,平静之下暗流涌动。非法捕鱼、盗采砂石、违规垂钓等行为曾屡禁不止,甚至有人为逃避执法与队员“打游击”。

为此,崔小军摸索出一套战术:不定时巡查、水陆联动、夜间突击。

2021年5月,崔小军和队员们在不老屯镇董各庄村南近水地带的杂草丛中发现了疑似电鱼用的工具,他判断附近有人从事非法电鱼活动,便和队员们就地蹲守。冒着蒙蒙细雨,他们硬是从下午2点蹲守到深夜12点,最终将违法者当场抓获。

“以前靠人力,现在靠科技。”崔小军指着船舱内的电子屏介绍。屏幕上,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清晰显示着库区动态。近年来,密云水库引入2艘无人船、4架无人机,搭配红外探测、高清摄像设备。在这些“新伙计”的帮助下,执法人员可远程锁定非法垂钓、盗采等行为的高发区域,并通过智慧巡查系统实时调度力量。

今年3月,无人机在金山村附近水域发现一艘灰色渔船违规捕捞。崔小军带队火速赶到,将两名村民当场控制。因未造成实际危害,执法队依法对其教育后免予处罚。“科技让执法更精准,我们也要让普法更人性化。”崔小军说。

如今,10余条固定无人机航线覆盖库区,夜间红外设备可穿透黑暗,微光探测仪能捕捉到细微的动静。

荣誉墙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证书格外醒目。面对赞誉,崔小军望向窗外浩渺水面:“看见白鹭落脚,听见浪拍堤岸,就知道我们的坚守值得。”夕阳将他的身影拉长,与粼粼波光融为一体。此刻,无人机再度升空,新的巡航开始了。

(本报记者 董 城 本报通讯员 刘柳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