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助力“新农资”“慧”种田

田间地头,一架架拥有“智慧大脑”的植保无人机成为农民耕作的好帮手。在河南省南阳市,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精准识别弱苗和病虫害区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差异化施肥,有效实现节肥增产;在安徽省阜阳市,分布在田间地头的传感器精准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等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根据土壤情况和作物生长阶段,引导植保无人机进行精准撒肥,并减少农药使用量。

用“新农资”进行智能化、精准化作业,让安徽省铜陵市一家农业公司的负责人陆成同动了心。他花了6.3万元购买了一台极飞农用无人机。

“我种着500亩小麦,地里做工的农户年纪大了。有了它,农场作业效率明显提高,农户喷药、施肥的负担减轻不少。”陆成同说,“下雨天也可以施肥,操作简单方便。算下来,一亩地施肥也就几分钟时间,而传统人工施肥,一人一天下来可能只能喷撒几亩地。不仅如此,农资也节约不少,能少用一两成肥料。”

陆成同很满意农用无人机的效率。但是,他也有点儿担心:“一台无人机好几万元,要是撞了、坏了,可要亏不少。”

保险服务给陆成同吃下“定心丸”。平安产险与无人机厂商极飞合作,完善农业无人机售后服务体系,针对意外损失维修,创新推出增值保障方案——“安心保”,为用户提供一键报案、系统定责、极速理赔等服务,支持消费者及时维修设备,降低维修成本。

保险保障也让陆成同更安心地使用植保无人机。今年3月,这台无人机因操作失误撞到树上,避障雷达、摄像头等多个零部件受损。陆成同拍照向保险公司报案后,将无人机送到授权网点进行维修。

“当天就修好了,领回机器继续作业。”陆成同说,“我也不用操心保险理赔款的事。维修费用8351.5元不用我垫付,保险公司直接将赔款支付给维修网点。”

“近年来,物联网、人工智能、低空技术等在农业领域应用力度持续加大,智能农机、水肥一体化系统、环境监测及调控设备等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对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的金融保险服务质效也在不断提升,这有利于更好支持新技术落地应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平安产险有关负责人说。(人民日报记者 屈信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