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雄文
新疆作家段蓉萍的新书《在菜籽沟醒来》,以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菜籽沟村,以及博乐、伊犁等地为地理坐标,以个体生命经验为叙事线索,构建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新疆乡土图景。这部被纳入“这里是新疆”丛书的作品,既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新时代乡村变迁的敏锐观察。全书以白描与诗性交融的笔触,将新疆的自然风物、人文历史与普通人的生命轨迹编织成一幅深沉而辽阔的田园画卷。
这部散文集可说是乡土中国的微观史志。其中的菜籽沟村,作为天山深处的旱作村落,承载了明末清初陕甘移民的文化基因。段蓉萍以田野调查般的严谨,记录了刘存德、苏艳芳等村民的生存智慧:从“二牛抬杠”到机械化播种的农业变革,从木匠手艺的传承到旱田景观的创造,这些细节构成了一部鲜活的农耕文明活态史。书中对干打垒土墙、砖基土坯墙等的描摹,犹如精细的田野笔记,展现出作者对乡土文化肌理的深刻理解。
段蓉萍将镜头对准“沉默的大多数”:81岁的刘存德从羊倌蜕变为木匠,80岁的苏艳芳用一生诠释“苦了一堆肉疙瘩”的母性坚韧,哈萨克族少女阿尔那西在传统牧业与现代生活的夹缝中成长。这些人物没有宏大叙事中的英雄光环,却在日常劳作中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譬如,刘存德自学木匠技艺,“三个长两个短该知道的”朴素经验论,暗含民间匠人对几何美学的直觉把握;苏艳芳将糖块咬碎分给六个孩子,每个一小块的场景,更是将物资匮乏时代的母爱推向极致。
书中突破了单一民族叙事的局限,呈现汉、哈萨克、维吾尔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譬如阿尔那西家的野葱羊肉饺子、夏里恒·别克家的肚包肉制作仪式、玉西布早河畔的哈萨克婚礼,这些细节既是对民族饮食美学的礼赞,也隐喻着文化基因的流动与重构。作者尤其擅长捕捉跨文化对话的微妙瞬间:当汉族女作家与哈萨克少女共同采摘野蔷薇、在《黑走马》旋律一同跳舞时,语言隔阂被肢体动作与自然馈赠消解,展现出边疆地区特有的文化包容性。
段蓉萍的语言呈现了白描与诗性的双重变奏。她继承了古典散文的“白描传统”,以简净克制的语言勾勒出乡村生活的本真状态。她写麦田:“麦子已发黄,麦秆很脆,若踩倒就再直不起腰了”;写牧草:“像吃得饱睡得香的孩子,经过一个夏天的疯长,站在它们身边只露出一颗脑袋”。这些画面没有繁复的修辞,却以精准的物象选择与节奏控制,让读者触摸到土地的呼吸。
书中贯穿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作者对骆驼“只将蒿草最健壮的部分卷入口中,不连根拔草”的观察甚至对河乌捕食姿态的诗意描摹,都暗含生态共同体的伦理诉求。
总之,《在菜籽沟醒来》一书最终抵达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新疆村落,更是所有现代人共同的精神原乡。在那里,深沉而辽阔的田园牧歌深情唱响:热炕的温度抵御着工业文明的寒冷,旱田的麦浪抚平了都市焦虑的褶皱,而一条河的流淌声,让迷失的灵魂找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