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核一代”科学家!驻烟高校教师加入烟台核能科普队伍

夏至已至,冒着似火骄阳,潇潇夏雨,烟台核能科普步履矫健再出发。

近日,一批怀揣着传播核能知识、弘扬核科学精神热忱的驻烟高校教师代表,组成核能科普宣传参观考察团,跨越数千公里,先后奔赴浙江、四川,走进秦山核电基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所属九〇九基地和中国核聚变博物馆,追寻共和国核工业闪光足迹,了解核电发展辉煌成就和远大前景,致敬“核一代”科学家的不朽精神,探究“大国工匠”“工人院士”的成才密码。

教师代表们深受震撼,感叹不已,纷纷表示,将在接下来的科研教学工作中,创造条件,创新形式,传承核工业前辈的科学家精神,传播核电发展的中国故事,宣传百姓最为关注的核安全文化,培养更多符合核电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为助力烟台核电发展和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在浙江海盐,这个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所在的“中国核电城”,考察团一行首先走进了中国核电科技馆。这是中核集团在国内投资建设的规模最大的以核电为主题的科技馆,漫步馆内,共和国核工业的创业故事,被誉为“国之光荣”“核电红船”的秦山核电的发展历程,我国核电快速发展领先世界的成就,核电站工作原理及安全保障措施,等等,原本并未系统了解的一系列核能知识和国家高瞻远瞩大力发展核电的深远意义,如一幕幕精彩剧集在教师代表们眼前展开。

在随后的核电小镇展馆,教师代表们看到了由核电而衍生的核医药同位素、核能供暖等新兴核电关联产业,正为海盐经济发展和百姓的健康美好生活注入新动力;登上秦山核电观景台,远眺近观杭州湾畔秦山两侧的一座座核岛、常规岛,大多首次近距离目睹核电站真容的教师代表们深受震撼,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这片热土从滨海荒滩荒山蝶变为“国之重器”背后“老秦人”的无私奉献,也发自肺腑地为中国核电的发展成就点赞喝彩。

考察秦山核电基地期间,教师代表们与中核集团首席技师、秦山核电“大国工匠”、在业内获“工人院士”称号的戚宏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20多年来,戚宏昶刻苦钻研,率领团队自主创新,推动核反应堆设备维修从依靠国外到完全自主,他的成才密码和为中国核电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发教师代表们的极大关注;在听取了秦山核电基地人力资源处和党群工作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的校企合作、大学生聘用及核能科普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后,教师代表们就核电安全、科研合作、学校核能科普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山东省中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教授柏云清,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绍燕,鲁东大学党委办副主任王智勇,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副教授姜希玉,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闫鹏等一致认为,在秦山核电基地的参观考察,使他们对核电有了直观、系统、全新的认识,深刻领略到了核能在促进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领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后续的科研教学工作中,他们将把此行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师生,并以此激励自己为核能人才培养和核能科普贡献力量。

在四川,参观考察团奔赴夹江,走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所属九〇九基地。这里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院部旧址,名列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这里依然保留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就地取材的卵石甬路卵石墙,简易的红砖楼房,低矮的干打垒平房,与房前屋后的高大香樟树形成强烈对比。正是在这不起眼的大山深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设计者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位于这里的“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同志旧居”也已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1967年,彭士禄举家从北京来到这里参加模式堆建设,便居住于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工程指挥部旁的干打垒小平房里。“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抱着必胜的信念,顶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自1965年开始,8000多军民大会战于此,短短5年内,完成反应堆主厂房建设,模式堆建设,辅助实验室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等,1970年,陆上模式堆即实现满功率运行,共和国的第一度核电(非商用)诞生于此。如今,见证了“核一代”不朽功绩的九〇九基地,承担着国家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新时代军工文化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核科普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

教师代表们满怀崇敬之情,走进“核一代”科学家和建设者们曾经挥洒汗水、青春和智慧的这方热土,去致敬激情燃烧的岁月,去探寻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去体会奋斗与奉献的价值。在设于九〇九基地子弟二小旧址的科学家精神教育馆,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的闫鹏教授很认真地拍下了彭士禄当年的工作笔记,“彭院士的工作笔记计算细致,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做决定用数据说话,这种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任教物理课程的他要把彭院士的笔记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把这种科学家精神落实到日常学习和实验中。

考察团的最后一站是位于乐山市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核工业受控核聚变实验旧址。1965年,随着国家三线军工建设的推进,中国第四个五年计划一号工程(451工程)项目落户乐山,中国最早、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研究基地从此发轫。1984年,我国第一座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建成运行,标志着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前沿。中国环流器一号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的实验装置,也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主流接轨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开创了我国核聚变时代。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内陈列着中国环流器一号以及环流器工作时所需的其他设备,见证着我们国家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这里同样承担着国家和地方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核科普教育等多种教育功能。

在这里,教师代表们认真了解了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历史,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中承担的重要使命,核聚变的科学原理以及人造太阳装置对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巨大价值。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开拓者们偏居一隅、隐姓埋名、奉献一生的事迹,深深震撼着教师代表们的心灵。

核能发展,科普先行,按照《烟台市核能科普宣传五年行动规划》实施要求,2024年以来,烟台众创核电研发中心牵头开展了多场形式多样的核能科普宣传活动,此次活动是驻烟高校代表首次走进核电、核工业基地,为今后高校领域开展核能科普宣传夯实了基础。

“作为核能事业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针对我国先进核能事业的发展需求,与第一线科研院所积极交流合作,瞄准未来先进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为我国核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积极参与核能科学事业,利用教学、交流等各种条件,普及核能基础知识,让更多的公众认识核、了解核、认可核、支持核。”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柏云清教授的考察总结说出了教师代表们的心声。

怀着满满的期待启程,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返航,各高校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高校师生、家人朋友,共同为推动烟台市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于 杰 徐绍磊

摄影:蔺佩佩

责任编辑:赵成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