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陇东黄土塬焕发勃勃生机。走进泾川县玉都镇设施蔬菜大棚,暖意扑面而来,一垄垄辣椒苗茎秆茁壮、叶片舒展,有的已经挂上了辣椒,农户们正围着党员技术员,认真学习搭绳技术。谁能想到这个曾被视为“不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旱作农业镇,如今已建成设施蔬菜大棚超1500座,棚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的华丽转身,正是党建赋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
“支部建在大棚里”:激活产业振兴“红色引擎”
走进玉都镇易地搬迁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党员示范棚”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近年来,玉都镇党委创新“党建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模式,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担任链长,统筹整合镇党委、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各方资源,构建起“镇党委统筹—党支部落实—党员示范”三级联动体系。
在下坳设施蔬菜(三期)项目建设初期,土地碎片化成为产业落地的“拦路虎”。面对这一难题,镇党委多次召开协调会,党支部持续召开推进会,党员干部主动下沉,挨家挨户宣讲政策,短短3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422.7亩土地流转。
“过去种玉米亩产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一座大棚就能挣1.5万元,党员干部带着我们算清了‘致富账’。”下坳村菜农赵小平算起收入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党员跑市场”:全链条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在玉都镇下坳设施蔬菜园区,下坳党支部书记赵世龙正通过抖音直播,向网友热情推介长势良好蓬勃的辣椒苗:“咱们的辣椒目前已经种下去半个月了,全程采用绿色种植技术,预计5月底就可以采收了……”在他身后,成片的辣椒苗绿意盎然,充满希望。
据介绍,去年由玉都镇15名党员组成的“销售突击队”主动对接西安欣桥、平凉新阳光等6大批发市场,并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这一年,玉都镇外销高原夏菜2000余吨,线上销售额突破50万元。
为了促进设施蔬菜的销售增长,玉都镇制定“倍增计划”。通过加强产销衔接、创新销售模式、提升品牌效应等措施,实现了年设施蔬菜销售量同比上年增长了近一倍,棚均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为增强竞争力,玉都镇还推动成立“玉都果蔬”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包装设计、质量标准和销售渠道,开通蔬菜市场直达车与蔬菜专线,既确保了设施蔬菜的供应稳定、销路通畅,又降低了坏菜率,提高了销售效率。“以前拉到市场卖,每斤辣椒1.5元没人要,现在贴‘玉都’商标能卖到2.8元,党员干部帮我们把菜变成了‘金疙瘩’。”移民新村菜农王浩聪感慨道。
“红色纽带”联农带农:小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在玉都镇设施蔬菜产业园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切实共享发展红利。种植户通过发展设施蔬菜获得收益,其他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实现“一地两金”。据悉,2024年移民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搬迁前翻了一番。
为培育本土人才,玉都镇深入实施“双培工程”,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累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56人,组建8支党员技术服务队,开展“大棚课堂”120场次,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个。同时,积极与县蔬菜办积极衔接,选派技术员蹲点督导,让“技术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
“我们始终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冲在致富一线,用‘党旗红’守护‘蔬菜绿’。”玉都镇党委书记王小强表示,下一步,玉都镇将在设施蔬菜帮销工作持续发力,通过加强产销衔接、强化品牌建设,创新销售模式等举措,推动玉都设施蔬菜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让“红色引擎”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的玉都镇,一座座银灰色大棚在塬面上连成片,棚内菜苗郁郁葱葱,棚外党旗高高飘扬。在党建引领下,设施蔬菜产业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激活乡村活力的“绿色银行”,书写着黄土高原上书写产业振兴的崭新篇章。(泾川县融媒体中心 赵啸林 史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