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4人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7月3日-6日,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举办。本次大赛设金属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6个项目,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共产生一等奖6名,二等奖24名,三等奖59名。我省选拔12名选手参加6个项目的角逐,4位选手获奖,其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钦龙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二等奖。

匠心传承,万物新生。文物修复师是文物技能人才的重要主体,他们用技艺与智慧,让深埋的历史印记重见天日,让沉睡的瑰宝苏醒,在方寸之间续写文明。

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一群以指尖对话历史的文物修复师,辨器型、察病害、选材料、定方案……每一个环节都是经验与智慧的极致体现。无论是陶瓷修复的“随色补彩”,还是金属文物修复的“去锈归形”,抑或是书画修复的“补破镶边”,选手们在“一锤一凿、一针一线”中,展现的是对文物“生命”的敬畏与负责,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当一件件残损的器物在他们手中重获温度,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也因此再度“发声”。

文物修复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技艺的传承,向来有“师带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大赛既是各路高手切磋技艺的“华山论剑”,更是检阅行业人才梯队、促进“青蓝相继”的广阔舞台。赛场上,既有深耕数十载、经验丰富的耆宿前辈,也有初露锋芒、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这种跨越代际的同台竞技,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是宝贵经验与创新思维的激情碰撞。

大赛数据显示,293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40.5岁,最年轻者仅19岁。本科以上学历占比高达53.58%,硕士人数较上届激增96%。高学历青年人才的涌入,为传统技艺注入了科学理性的基因与创新求索的锐气,以行动诠释了“行行皆可出彩”的时代强音。

我省选拔的选手在比赛中不畏强手,奋力拼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钦龙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二等奖。河南朱氏古建园林彩绘有限公司的刘兴双在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三等奖。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崔彦春在考古探掘工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洛阳博物馆的陈金龙在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据介绍,下一届大赛将在安徽举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