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胜利90周年系列音频节目2|红军送我“小棉袄”

开栏语:九十年前,中央红军以智慧与胆魄突破重围,巧渡金沙江,谱写了长征史诗的壮丽篇章。今天,我们以声音为舟,穿越烽火岁月,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征程。值此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胜利90周年之际,昆明市融媒体中心·都市时报联合禄劝融媒推出《红军故事我来说》系列音频节目,邀您共溯长征壮举。栏目特邀禄劝文旅局、党史专家、红军后代、渡江船工后代、老党员、红色文化研究者及义务讲解员等,讲述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发生的温暖故事和禄劝的红色文化传承。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胜利90周年之《红军故事我来说》系列音频节目,我们将邀请9位讲述人为大家讲述红军长征过禄劝的故事,以及禄劝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故事。

今天的节目我们邀请的讲述人是禄劝翠华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禄劝县红色文化顾问李朝东,他将为我们分享一个在翠华镇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红军送我“小棉袄”》。

本期讲述人:禄劝翠华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禄劝县红色文化顾问李朝东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我叫李朝东,是禄劝翠华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禄劝县红色文化顾问,翠华镇红色文化讲解员,在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胜利90周年,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在翠华镇境内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

禄劝县城的冬天不冷,距离县城只有二十几公里的翠华,冬天自然也不冷,可觉得冬天很温暖的是翠华一位普通的妇女王刘氏,她是翠华骂依卡村王应学的母亲。

一到冬季最冷那几天,王刘氏就会小心地打开出嫁时带来的那个笨重木箱子,从箱底拿出那件折叠整整齐齐的小棉袄,脸上挂着甜美的笑容,用手轻轻摩挲了好一会儿,再悠悠地抖开,小小心心地穿在身上。如今,王刘氏虽然去世了,但“红军送我‘小棉袄’”的故事却在翠华广为流传。

1935年5月,中央军委纵队从柯渡出发,经鸡街进入禄劝翠华小仓街。当时就在小仓、界牌、苏家营等村住宿,红军总部在小仓村驻扎。红军到来之前,因为百姓听信了国民党散布的红军是“土匪”“坏人”等谣言,大多数人都躲进了山林,只有少数持观望态度,没有走远。

那一年,王应学的母亲王刘氏还 是个只有八九岁的小姑娘,住在翠华界牌小仓街上。虽然家里穷得只剩下四堵墙壁,丢个石头进去连个罐子都打不着,吃也吃不饱,穿更穿不暖,可听到“兵”来,一家人还是慌里慌张地逃进山里。没想到,虽已夏初时节,可山里树林茂密,湿气较重,暮色还在山背后张望,穿着漏风的破旧衣裤的小姑娘(王刘氏)就冷得上下牙齿直打架,加上肚子又饿,实在受不了,父母只能带着她战战兢兢地回家。

然而刚进村,迎接他们的是红军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笑脸,和那一声声亲热温暖的问候。他们的忐忑之心,慢慢变得踏实,当有几个红军走向小姑娘的父母,提出想住在他家里的时候,他们点头答应了。简陋得四壁透风,寒碜得惨不忍睹的几间破茅草屋草,远道来的客人都不嫌弃,他们还有什么说的呢?有的只是愧疚罢了。可更让他们愧疚的,还在后头呢!

红军一进家,就忙碌开来。有的帮着打扫脏兮兮的院子,有的忙着挑水灌进空空的水缸,有的忙着擦粘乎乎的灶台……红军和他们完全像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干活。中央红军纵队的一位首长见当时还是小女孩的王刘氏骨瘦如柴、衣着单薄,非常可怜,就送了一件红军穿过的棉袄给她。

自此,小姑娘特别珍惜这件“小棉袄”,把它视作“宝物”。出嫁时,她把这件棉袄谨慎地叠好,装进木箱里,带到了新的家。她生怕穿坏了,一直把它藏在木箱子里,只有每年冬天最冷那几天,才拿出来穿穿,穿过后又好好的叠好放进箱子。

每次穿衣之前,她眼里总是会闪动着泪光,总是要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跟儿女讲述当年红军的恩情。而每次穿上衣服,她就觉得精神焕发,似乎全身都洋溢暖意。王刘氏去世时,她的儿子王应学将母亲视为珍宝的红军棉袄作为遗物陪伴母亲随葬。

在翠华,像这样温暖的民间红色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毛主席长征路居旧址白花石榴的故事等……

我的故事讲完了,但红军长征过翠华留下的宝贵的红色遗迹和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当地群众,在这里诚挚的欢迎大家来翠华亲身追寻红色遗迹,感受红色文化。

来源:都市时报

文字/音频:刘巧红

海报设计:速祥

编辑:贺靖

审核:赵茜

二审:钟玲

终审:许建龙

推荐阅读